「某某同學這次考試彈的是芭樂曲。」在音樂班的教室裡,孩子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對話。
什麼是「芭樂曲」?
「芭樂」一般指的是通俗、大眾化的意思,但用在音樂上有兩層涵義。第一是耳熟能詳的曲子,例如 : 給愛麗絲、小步舞曲…。二則是指適合當作考試或比賽的通俗曲目。而這邊講的即是後者。
芭樂曲之所以成為芭樂通常有幾個共通的特質 :
1. 有技巧性,但不至於太抝手 :
技巧是考試的評分重點之一。一般人對技巧的理解是 : 手指夠靈活、動得夠快,即是技巧好。
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評審們看的不僅是考生手指的靈活度、更看重他們彈出這些技巧(包括音程、8度、和絃等)游刃有餘的程度。畢竟,音樂是用來享受的,如果只是吃力、勉強地將技巧彈出來,那聽的人也不可能感到舒服。
2. 音樂性容易表達
音樂性即是一首曲子情感表達的流暢與深刻程度。有些曲子偏重技巧,比方說 : 徹爾尼練習曲,聽完很難被感動或是身歷其境。有些曲子情感很細膩,需要非常成熟的詮釋才能表現出曲中的意境,例如 : 蕭邦「夜曲」。
然而,一般兒童(國小生)的音樂比賽必須擇中,也就是讓評審看得出孩子有音樂性,不是一塊無感的木頭,但音樂的深度又不能難到學生無法理解與表達。簡單來說,只要將大小聲、樂句層次做出來,即能表現樂曲90%的音樂性,即是一首適合比賽的曲子。
究竟,芭樂曲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有, 它是「芭樂」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缺點 。
試想,妳參加了一個選美比賽,卻發現與對手撞衫。這時候妳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什麼?
是不是希望自己不要被比下去?
俗話說,「撞衫不可怕,誰醜誰尷尬。」若真的與別人「撞曲」,那只能祈禱自己彈得比對方好了!
照(影)片故事 :
圖為Paul今年1月參加希朵夫鋼琴大賽高年級組的照片,得到第四名的好成績。
Paul從小一就參加學校的絃樂團,是樂團裡的中提琴首席。升小五的暑假來找楊老師學鋼琴,想考音樂班。
沒錯,你可能算出來了,他去參加希朵夫大賽時,只學了1年半。1年半很多學生還在算音符,他就必須要準備國中的音樂班升學考試了。
好家在,Paul喜歡表演,也有音樂的基礎與天賦,但是要選一首他彈得動且兼具技巧與音樂性的曲子,還不能跟別人撞曲,實在太為難老師了。因此,我還是忍痛幫他挑了一首「芭樂曲」去比賽,先試試水溫。
據媽媽說法,比賽的過程非常緊張。因為高年級組的孩子們都已經在彈李斯特…這種技巧性比較高的曲子了,我們還在「小黑人」。正在萬念俱灰之時,成績出來了…。
雖然沒有前三名,但與第一名的差距只有1分多,且分數還有87.53。以這種相對簡單的曲目,打敗可敬的對友,不外乎還是觸鍵好、速度穩、整體表現佳…等基本功的功勞。
後記 : 比完賽後,Paul全家都有一個共識 : 一定要更認真練琴,擺脫只能彈小黑人的命運!老師心中竊喜,比賽的功效達到了!
📍上課地點:竹北市莊敬三路(近安興、十興國小、勝利國中)
📞聯絡電話:0972-357358
📲Line ID:comdaphnetw
👍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