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獎盃合照(塗掉).jpg   SnapShot.jpg  

「某某同學這次考試彈的是芭樂曲。」在音樂班的教室裡,孩子們可能會有這樣的對話。

 

什麼是「芭樂曲」?

   「芭樂」一般指的是通俗、大眾化的意思,但用在音樂上有兩層涵義。第一是耳熟能詳的曲子,例如 : 給愛麗絲、小步舞曲。二則是指適合當作考試或比賽的通俗曲目。而這邊講的即是後者。

 

芭樂曲之所以成為芭樂通常有幾個共通的特質 :


1. 有技巧性,但不至於太抝手 :

   技巧是考試的評分重點之一。一般人對技巧的理解是 : 手指夠靈活、動得夠快,即是技巧好。

   然而,「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評審們看的不僅是考生手指的靈活度、更看重他們彈出這些技巧(包括音程、8度、和絃等)游刃有餘的程度。畢竟,音樂是用來享受的,如果只是吃力、勉強地將技巧彈出來,那聽的人也不可能感到舒服。

 

2. 音樂性容易表達

   音樂性即是一首曲子情感表達的流暢與深刻程度。有些曲子偏重技巧,比方說 : 徹爾尼練習曲,聽完很難被感動或是身歷其境。有些曲子情感很細膩,需要非常成熟的詮釋才能表現出曲中的意境,例如 : 蕭邦「夜曲」。

   然而,一般兒童(國小生)的音樂比賽必須擇中,也就是讓評審看得出孩子有音樂性,不是一塊無感的木頭,但音樂的深度又不能難到學生無法理解與表達。簡單來說,只要將大小聲、樂句層次做出來,即能表現樂曲90%的音樂性,即是一首適合比賽的曲子。

 

究竟,芭樂曲有沒有缺點呢?

   當然有, 它是「芭樂」本身就是一個最大的缺點

   試想,妳參加了一個選美比賽,卻發現與對手撞衫。這時候妳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念頭是什麼?

   是不是希望自己不要被比下去?

   俗話說,「撞衫不可怕,誰醜誰尷尬。」若真的與別人「撞曲」,那只能祈禱自己彈得比對方好了!

 

照(影)片故事 :


   圖為Paul今年1月參加希朵夫鋼琴大賽高年級組的照片,得到第四名的好成績。

   Paul從小一就參加學校的絃樂團,是樂團裡的中提琴首席。升小五的暑假來找楊老師學鋼琴,想考音樂班。

   沒錯,你可能算出來了,他去參加希朵夫大賽時,只學了1年半。1年半很多學生還在算音符,他就必須要準備國中的音樂班升學考試了。

   好家在,Paul喜歡表演,也有音樂的基礎與天賦,但是要選一首他彈得動兼具技巧與音樂性的曲子,還不能跟別人撞曲,實在太為難老師了。因此,我還是忍痛幫他挑了一首「芭樂曲」去比賽,先試試水溫。

   據媽媽說法,比賽的過程非常緊張。因為高年級組的孩子們都已經在彈李斯特這種技巧性比較高的曲子了,我們還在「小黑人」。正在萬念俱灰之時,成績出來了

   雖然沒有前三名,但與第一名的差距只有1分多,且分數還有87.53。以這種相對簡單的曲目,打敗可敬的對友,不外乎還是觸鍵好、速度穩、整體表現佳等基本功的功勞

 

後記 比完賽後,Paul全家都有一個共識 : 一定要更認真練琴,擺脫只能彈小黑人的命運!老師心中竊喜,比賽的功效達到了!

 

S__2981896.jpg  S__2981897.jpg   

S__2981898.jpg  S__2981900.jpg

S__2981899.jpg

 

 

 

 

 

arrow
arrow

    daphnestudio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